纯洁滴小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0章,捞尸人,纯洁滴小龙,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是的,叔。”</p>
“啥。”</p>
李三江有些诧异地看向老者,他刚刚说什么来着?</p>
老者:“书中人物一样。”</p>
李三江笑道:“哦,这样啊,那当然,就跟评书里讲的一样。”</p>
李三江喜欢听评书,里面的各种大侠,起手势先描述一遍长得如何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李三江在听这些词儿时,脑子里想的就是自家小远侯以后长大了的模样。</p>
想着自家小远侯在江湖上行侠仗义、除魔卫道,李三江是满满的代入感。</p>
老者眼里则流露出一抹思念,看见少年,他就想到自己的那个小儿子。</p>
半年前家里收到了一封由小儿子单位转交的照片,照片是地质勘探队为了庆祝一次勘探任务成功而拍的合影。</p>
他和老伴儿在那张照片里足足找了三遍,才找到自己小儿子是哪个,实在是变化太大了。</p>
李追远看见了老者。</p>
京里这么大,少年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自己北爷爷,而且北爷爷居然和自家太爷聊得很熟的样子。</p>
同时,少年也听到了北爷爷对李三江的称呼:叔。</p>
北爷爷和李维汉是前儿女亲家,一个辈分,李三江比李维汉高一个辈分,所以北爷爷喊李三江叔是对的。</p>
不过,北爷爷只是喊了一声,然后就遮掩改口了过去。</p>
李追远知道,这是因为李兰曾和北爷爷有过约定,让他们不要再来接触打扰他们“母子”。</p>
北爷爷是个很有原则的人,他答应的事,绝不会反悔和不遵守。</p>
这也是这么长时间来,北边家人从未正式联络过自己的原因。</p>
对此,李追远也没什么失望的。</p>
因为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也从未主动联络过北边的家人。</p>
毕竟,少年骨子里,继承着和李兰一样的淡漠,他不太需要广义上的“家人温暖”,也不打算借用什么“家人利益”。</p>
没有需求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存在主动。</p>
李追远手里拿着报告单走到李三江面前,笑着道:“太爷,体检报告都出来,你身体没毛病,很健康。”</p>
李三江接过报告单,装模作样地看了看,说道:“我早就说了嘛,我身体好着呢,完全没必要在这里浪费钱。”</p>
说着,李三江用手拍着报告单,对身旁老者说道:</p>
“老弟,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p>
李三江本意是想听这老弟再配合自己说几句“孩子孝顺”“孩子心意”这些,谁知这老弟居然愣神了。</p>
“老弟,老弟?”</p>
“老哥,一起吃顿饭吧。”</p>
“这……”李三江正准备组织语言拒绝,他晓得这“老弟”身份不一般,越是这样,他就越是不喜欢和对方有超出萍水相逢的牵扯。</p>
他清楚,要是换个环境,自己这声“老弟”,怕是就不好意思再叫出口了。</p>
只是,没等李三江组织好语言,老者就又道:</p>
“前面那条街上有家面馆,我们去那边吃碗面吧。你们一大早地来医院做检查,应该空腹没吃什么东西吧,你不饿,孩子也饿了。”</p>
老者把目光落在李追远身上。</p>
李追远就站在那里,神情平静,没主动附和说自己饿了以推动这一饭局。</p>
李三江皱了皱眉,去面馆吃面,他是能接受的,但……</p>
“老弟,我是真吃不惯你们京里的炸酱面。”</p>
老者:“那是家河南烩面。”</p>
李三江眉头舒展开来,道:“中,走,去吃面,但得我请你。”</p>
老者点头:“好。”</p>
李三江扭头看向李追远,“小远侯,去吃面不?”</p>
李追远:“好啊。”</p>
李三江对老者道:“老弟,要不你先去,我们慢慢走过去。”</p>
李三江记得,这老弟是坐小轿车的。</p>
老者:“一起走着去吧,不远。”</p>
“那行,就走着去吧,来,小远侯,上来!”</p>
“太爷,我可以自己走。”</p>
“医生报告上不是说太爷身体没毛病嘛,再说了,你刚刚在医院里为了太爷跑来跑去,肯定累了,来。”</p>
李追远只得爬上太爷的背。</p>
李三江双手在后托着少年,对身旁老者笑道:“趁着身子骨还硬朗,能多背背孩子就多背背,他越长大,咱越老,以后就算想背,也背不动喽。”</p>
老者看着被李三江背着的少年,脸上浮现出未做遮掩的羡慕,附和道:“是啊,是这个理。”</p>
三人一齐向医院门口走去。</p>
“对了,老弟,你那天说过你儿女不少,那你孙子辈的也不少吧?”</p>
“嗯,是不少。”</p>
“闹腾不?”</p>
“不闹腾,也就逢年过节才会抽出时间来聚一聚,平日里都是各忙各的。不是和老哥你说过么,我家孩子,都不怎么和我亲。”</p>
李追远知道,北爷爷说的都是真的。</p>
他太严厉了,家里的氛围也太压抑了,对伯伯姑姑他们工作上和个人生活作风上的问题,动辄提出严厉批评,对小辈们的很多懒散和过格行为,更是不会姑息。</p>
伯伯姑姑们早已参加工作很久了,在外面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次次回家都得做一番心理建设,准备迎接老爷子的斥责。</p>
小辈们一听要去爷爷奶奶家,能提前一个星期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到了跟前后,也都是正襟危坐,生怕引得注意。</p>
润生买好红薯,见李大爷和小远出来了,就提着红薯主动走过去。</p>
中途,他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的目光很锋锐,既阻拦了他,也开始打量起他。</p>
润生准备伸手推开他,年轻人见状也后退半步,像是蓄势待发。</p>
“润生侯,来,这里!”</p>
李三江的呼喊,让年轻人收起架势,让开了路。</p>
润生有些疑惑地看了看他,然后快速追了上去。</p>
“李大爷,红薯。”</p>
“你咋就买了一个?”</p>
“李大爷,你是不知道这里的红薯多贵。”</p>
润生给李三江比划了一个手势。</p>
李三江眼睛一瞪:“这么贵,这是抢钱么,那你还买个屁!”</p>
润生:“……”</p>
李三江把红薯拿出来,掰成三段,自己留了一段,然后递给了小远和润生,转而对身边的老者说道:</p>
“老弟,你留着肚子吃面哈。”</p>
老者笑着点点头。</p>
李三江又对小远和润生道:“咱尝尝,这么贵的红薯有什么不一样的。”</p>
咬一口,在嘴里仔细品了品,疑惑道:“好像和咱地里种的,没啥子不同?”</p>
润生:“还没咱地里种的好吃。”</p>
李三江:“润生你咋还剥皮呢,这么贵,皮也值不少斤两哩。”</p>
润生挠挠头:“我爷教我的,吃红薯得吐皮,要不就显着家里没粮只能啃红薯了。”</p>
李三江舔了一下手指,砸吧嘴道:“你跟着山炮没饿死,也是命大。”</p>
面馆到了。</p>
李追远和李三江、北爷爷坐一桌。</p>
润生主动去和后头跟进来的年轻人一桌。</p>
李三江对那位那天曾见过递打火机的年轻人招手道:</p>
“他侄儿,吃啥面点哈,别客气!”</p>
年轻人:“谢谢大爷,我不饿,出门前在家里吃过了,真不是和您客气,你们吃。”</p>
“哦,这样啊,润生侯,那你赶紧点撒,傻坐在那儿干啥,先叫老板给你上个十碗面垫垫饥?”</p>
润生摇头:“我也不饿,李大爷。”</p>
对面这位不吃,他也不吃,他要时刻盯着对方。</p>
李三江很是纳罕地摸了摸头:“不饿?今儿个太阳打西边出来了?”</p>
见他们俩真不吃,李三江就要了三碗烩面,又要了俩盘小凉菜。</p>
“老弟,你喝酒不?”</p>
“可以陪老哥你喝一点。”</p>
“成,那咱哥俩喝点,小远侯,去帮太爷选酒去。”</p>
李追远下了桌,去柜台那里拿了两瓶啤酒。</p>
一看是啤的,李三江就有些幽怨。</p>
“太爷,下午还有行程。”</p>
“这啤的喝得没滋……”</p>
“这里的酒贵哩。”</p>
“行吧,啤酒爽口。”</p>
李追远开了瓶盖,给太爷和北爷爷倒酒。</p>
“来,老弟,咱走一个。”</p>
“好,走一个。”</p>
两个老人碰了杯后,一饮而尽。</p>
隔壁桌的年轻人马上站起身,润生目光一凝。</p>
老者摆了摆手,年轻人这才重新坐了回去。</p>
李追远从桌上罐子里,拿出一头蒜,剥了起来。</p>
等面上来后,少年将剥好的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太爷另一部分给北爷爷。</p>
李三江咬了口蒜,马上吃了口面,然后张开嘴,这蒜辣得腮帮子发麻。</p>
老者笑着道:“老哥在家没吃面配蒜的习惯吧?”</p>
李三江赶忙喝口酒压了压,说道:“我们那儿没这个习惯,你吃不?”</p>
“我吃。”</p>
“那我这里的,都给你?”</p>
“好。”</p>
老者将李三江面前剥好的蒜拢到自己面前,说道:“年轻时我也没这个习惯的,呵,那会儿哪里能吃得上白面。”</p>
李追远的蒜本是剥给两个人的分量,老者一人吃,不舍得落下,真就一口面一颗蒜,他年纪大了,身体又比不得以前,吃得额头上流出了汗,眼睛也略微发红。</p>
“老弟,再来一碗?”</p>
“不了不了,吃不下了,胃口比不得以前了。以前像这样的,要是能敞开肚皮吃,我能吃五大碗!”</p>
李三江:“哈哈,那时候人肚子里缺油水儿,饭量都大得很,但吃再多,也饿得快。”</p>
两个老人开始了饭局标准场,忆苦思甜。</p>
李追远对此没什么感触,小时候他没短过吃穿,回南通后,也只是在李维汉家吃了几天稀的,就被太爷领回去顿顿有肉了。</p>
润生倒是听得内心很是感慨,不过润生以前吃不饱……还真不能赖在时代头上。</p>
老者说道:“走,我陪你们去逛军博吧。”</p>
李三江摆手道:“不用不用,你肯定忙的。”</p>
老者:“你请我吃面,我给你当讲解员,这很公平。”</p>
李三江眨了眨眼:“那行吧,那咱就一起去,小远侯,去打车。”</p>
“好。”</p>
李三江舍不得自己喝白的,但更舍不得小远侯走路,以及这京里的公交车……确实忒挤了。</p>
他主打一个自己该省省,曾孙该花花。</p>
拦下出租车后,李三江坐进后座,北爷爷也坐了进去,李追远只得去坐副驾驶位置。</p>
润生本想也跟着去挤一挤,却被那年轻人拦下了,然后一辆小轿车开了过来,润生坐进了领导专车。</p>
车行驶途中,路过不少景点和知名建筑,李三江故意显摆,指着它们发问,李追远马上展开介绍。</p>
李三江听得那叫一个舒坦,见坐在自己身侧的老者也是一边听一边露出笑容,他问道:</p>
“怎么样,我曾孙子脑子好使吧?”</p>
“嗯,好使。”</p>
“那是,当初我还想着托关系让他进好一点的镇上小学来着,结果他自己直接跑去上高三了。</p>
我还以为是遇到了啥骗子,后来我带着他南边爷奶一起去了趟高中,被校长亲自接待解释了。</p>
我才真相信,我老李家祖坟又着了!”</p>
上次着还是李兰考上京里大学那次。</p>
老者问道:“南爷奶,是外公外婆吧?”</p>
“对,我们那儿不兴叫外公外婆,都喊爷爷奶奶,不想孩子喊生分了。”</p>
“哦,那这次他南爷奶怎么没一起来京里?”</p>
“我们不住一起。”</p>
“不住一起?”</p>
“嗯,我们家小远侯跟着我过。”</p>
“那你真是辛苦了。”</p>
“辛苦啥,孩子跟他南爷爷才叫苦,天天喝稀的。”</p>
“条件这么差?”</p>
“没办法,养了四个儿子还得养下面一大群孙子孙女,好家伙,那会儿一开饭,跟唤猪仔归窝似的,一大帮子人,哪能吃得起干的?</p>
还有他闺女,也就是小远侯亲妈寄的钱,他俩死犟,就是不用,说是给闺女以后存着,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p>
我呢,本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再带个孩子,那也能让孩子跟着我有口好饭吃。”</p>
北爷爷点点头,他听懂了,身边的老人并不是自己前亲家的嫡亲父母,应该是同姓长辈。</p>
也因此,能做到这个地步,老人确实不容易。</p>
“那孩子跟着你,确实享福了。”</p>
李三江:“享啥福啊,老弟,咱是从老年代过来的人了,现在这年头,但凡家里手脚健全的,都饿不着,可我也是晓得事儿的,这伢儿以后想有好路子好生活,光靠吃饱饭可不成。”</p>
“是啊,以后年轻人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p>
“也就是伢儿自己争气,考学什么的不用操心,但凡伢儿脑子没这么好使,我带孩子,还真可能会把孩子给耽搁了。</p>
他北面那边的爷奶也真是好意思的,伢儿只是被他妈改了姓,血脉不还是那个血脉么。</p>
嘿,你因此分个亲疏远近能理解,但怎么就能做到这么狠心,直接不管不顾的?”</p>
“他们应该,也是有他们的难处吧。”</p>
“难处个屁,不就是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天大嘛,端着架子。</p>
我是乡下人,没那个本事,但凡有能为伢儿好的门路,我跪也得给伢儿跪出来。”</p>
老者调整起了坐姿,目光看向坐在前面的少年。</p>
李三江继续道:“伢儿他妈也是个拎不清的,明晓得男方家里条件好,你就算看在伢儿面上,也得把你公婆哄骗好撒。</p>
到时候等公婆两腿一蹬,家里剩下的,还不都是你和伢儿的?”</p>
“她也有她的难处吧。”</p>
一想起自己那个前小儿媳妇,老者也是感到一阵头痛。</p>
他家是没联姻传统的,他也不准搞这个,几个子女对象家里条件都挺普通,李兰农村出来的身份,在他这里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偏见。</p>
但后来他发现了,自己这前小儿媳妇,对他们有偏见。</p>
刚结婚时,还能正常来往,后来联络就越来越少,关系也渐渐疏离,很长一段时间里,连自己那小儿子也很少回来了,怕媳妇儿不开心。</p>
这弄得,自家老伴儿到现在都在自我反思,觉得自个儿当了个恶婆婆。</p>
老者觉得,这前小儿媳要是真如李三江所说,愿意主动亲近,哪怕骗骗哄哄,他和老伴儿都不用等两腿一蹬,蹬腿前能给的应该就给了。</p>
他是很欣赏这前小儿媳能力的,她自己开展工作,从未借家里的光,不像自己家里其他儿女和他们对象,自己虽从未为他们谋求和安排过什么,但他们因为与自己的关系,工作上必然会被特殊照顾,这是无法避免的。</p>
而且小儿子也是他们夫妻俩最偏爱的,以前工作忙,生了孩子也没精力照看,小儿子出生时彻底安定下来,也就倾注了他们夫妻俩更多的感情。</p>
更别提……还有这很早就上了少年班的孙子。</p>
他孙子上少年班时,在那班里的年纪都算是最小的。</p>
李三江摇摇头:“搞不懂,有些事儿,我是真搞不懂,放着近在眼前的好好日子不过,非得瞎折腾。</p>
你看,我家小远侯原本的京里户口,一下子变成了和我一样的南通乡下户口。”</p>
老者:“他现在是大学生,户口问题应该不难解决。”</p>
李三江面露惊喜道:“老弟,你有办法弄?”</p>
老者:“他应该是可以走符合条件的流程的。”</p>
李三江马上对坐在前头的李追远喊道:“小远侯,快,来问问怎么弄。”</p>
李追远:“南通户口挺好的。”</p>
李三江一拍大腿,说道:“你傻啊,那能一样么?”</p>
李追远:“太爷,对我来说,真没什么区别。”</p>
哪怕他没入门,没走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由户口所带来的隐藏福利对他也没什么影响。</p>
李兰当初把自己户口迁回来,主要是想要断母子关系,而不是想要以此手段打压自己,这太幼稚,母子间这点彼此能力信任还是有的。</p>
李三江叹了口气,对身旁老者道:“瞧瞧,我曾孙子也是犟的哩。”</p>
老者:“这是自信,自己有本事,确实用不着这些。”</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