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4章 文华焕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御柒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法子妙!\"李承乾赞叹,\"传旨国子监,编一套《蒙学字课》,就用这种游戏方式。\"
小公主被造纸区的景象吸引。工匠们将捣碎的纤维倒入水槽,再用细帘捞起,顷刻间就形成一张湿纸。\"皇兄,这比宫里的造纸法快多了!\"
\"这是扬州工匠的新发明。\"李承乾解释道,\"朕已命各地推广。\"
离开百工园,皇帝一行来到太医署。这里的变化更大——新建的\"医科讲堂\"内,孙思邈正在用人体模型讲解经络;药圃旁立起了\"炼丹房\",实际是进行药物提纯试验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病案室\",里面整齐存放着数万份医案记录,供研究参考。
\"陛下,按您吩咐,太医署已开始编纂《万方类编》。\"孙思邈献上一叠文稿,\"将各类病症与对应药方分类整理。\"
李承乾翻阅片刻,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何不将常见病症与疗法编成通俗小册,分发各州县?\"
老神医眼睛一亮:\"陛下仁心!老朽这就着手。\"
文教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李承乾在宣政殿接见了各地推荐的\"奇才\"。其中有能造指南车的匠人,有精通珠算的账房,甚至还有一位自称会\"千里传音\"的方士。
\"演示给朕看。\"李承乾对那位方士最为好奇。
方士取出两个铜制圆筒,用长线连接。当他在一端低语时,另一端的晋阳公主惊喜地睁大眼睛:\"皇兄,真能听见!\"
\"有趣!\"李承乾仔细检查这个简易的\"传声筒\",\"虽不能及千里,但在城防、船舰上必有大用。赏!\"
最令人意外的是最后一位——个衣衫褴褛的老农,献上一把奇特的锄头。
\"小老儿这'双齿锄',挖渠快三倍...\"老人怯生生地说。
李承乾亲自下田试验,果然事半功倍。\"老丈大才!赏银百两,命工部全国推广!\"
夜幕降临,李承乾在灯下审阅着新编的《蒙学课本》。马周悄然入内,呈上一份密奏——江南士族联名反对科举改制,称实学是\"败坏斯文\"。
\"意料之中。\"李承乾不以为意,\"传旨,明年春闱由朕亲自出题。\"
马周欲言又止:\"陛下,是否缓和些?\"
\"马卿啊,你可知道为何前朝门阀能垄断仕途?\"李承乾放下书卷,\"就因为寒门学子读不起那些孤本秘籍。如今活字印刷普及,实学兴起,正是打破这种垄断的良机。\"
马周恍然大悟:\"陛下圣明!\"
\"还有一事。\"李承乾取出一卷图纸,\"朕欲在长安城南建一座'文华大观园',集藏书、印刷、讲学、展示于一体,向所有士子开放。\"
这个宏伟的计划很快开始实施。工部选定的园址上,工匠们日夜施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中央的\"通天阁\"——设计高达九层,建成后将成为长安新地标。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变革愈发明显。以往秘而不宣的家传学问,如今通过廉价的印刷本广为流传。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老学者,主动献出祖传的《水经注》批注本,说是\"不忍先人心血湮没\"。
李承乾闻讯亲自接见,赐予\"文林郎\"荣誉衔。消息传出,更多隐士纷纷出山献书。
这日,晋阳公主兴冲冲地跑来:\"皇兄!孙爷爷用新法提炼出了纯正的'蓬莱紫'精华,药效倍增!\"
\"好!\"李承乾眼前一亮,\"兕子,朕有个想法——何不将重要医方刻在石碑上,立于各州医馆?\"
小公主拍手叫好:\"再刻上孙爷爷的《千金方》!\"
\"就这么办。\"李承乾笑着摸摸妹妹的头,\"对了,你主持的《蒙学字课》进展如何?\"
晋阳公主立即从袖中掏出一叠稿纸:\"按皇兄教的'图文并茂'之法编写,已试用于太医署子弟学堂,孩子们可爱读了!\"
李承乾翻阅着这些生动有趣的识字卡片,忽然想到:\"再加些算术口诀、农事歌谣如何?\"
\"妙极!\"小公主眼睛一亮,\"儿臣这就去寻些农家谚语...\"
父女二人正讨论间,典籍院急报——在整理一批新购的楚地竹简时,发现了失传已久的《乐经》残篇!李承乾立即起驾前往,果然看到那些记载着古老乐谱的竹简。太常寺的乐师们闻讯赶来,激动得热泪盈眶。
\"陛下,这是无价之宝啊!\"年迈的太常卿颤声道,\"若能复原这些古乐...\"
\"命最好的乐工与学者组成班子,全力研究。\"李承乾当即决定,\"另建'乐府'收藏天下曲谱,朕要大唐雅乐重现辉煌!\"
文华大观园的建设工地上,工匠们正在安装一块巨大的铜匾。阳光下,\"集贤院\"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将是未来天下学子心中的圣地——藏书百万卷,名师荟萃,无论寒门贵族,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院深造。
李承乾站在尚未完工的阁楼上,望着远处巍峨的长安城墙。这座古城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知识的壁垒被打破,创新的火花在各处迸发。他仿佛看到,在不远的将来,大唐的文教之光将如这\"集贤院\"的金匾一般,照耀四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