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章 文华耀世,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御柒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监考官不慌不忙展开黄绢诏书,朱红的玉玺印在秋阳下格外醒目:\"陛下有旨,今科试题由弘文馆学士亲校三遍,较之手抄反少错漏。\"他的指尖点在试卷末端的朱印上——那是孔颖达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校勘无误\"四字。更令世家震惊的是,三日后落第举子们竟收到了自己答卷的印刷本,上面用朱笔详细标注了批改意见。西市\"清茗轩\"茶楼里,寒门学子们传阅着这些\"范文\",有人发现崔明远答卷中\"民为贵\"的\"民\"字,竟被刻意写成了\"泯\",这个错字在活字印刷的考卷上显得格外刺目。
与此同时,太医署门前爆发了更大的风波。当套色印刷的《明堂针灸图》在书坊公开发售时,国子监博士郑元璹率领数十名儒生堵在署前,他们高举着《孝经》的竹简,声嘶力竭地喊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图示于人前!\"孙守真白衣飘飘地走出署门,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新印制的经脉图浸入水中——墨线丝毫未晕。他又命人取来烛台,图纸在火焰上掠过,竟也不燃。\"若因忌讳而讳疾忌医,\"银针在他指尖闪烁着寒光,精准地点在图中标注的穴位上,\"才是真正的不孝!\"这场风波尚未平息,太医署又推出了更加精美的《本草图谱》,那株曼陀罗花的插图,根须用赭石色,花朵用靛青色,连花蕊中的细纹都清晰可辨。五姓七望的药材商们面面相觑——这比他们祖传的手绘本精确十倍不止!
终南山深处的某个洞窟里,油灯将老兵们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岩壁上。\"代耕帮\"的独臂张忠正用粗糙的手指指着活字印刷的《千字文》,\"耕\"字旁边印着曲辕犁的简图,\"织\"字边上则是纺车的轮廓。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围坐在干草堆上,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中闪闪发亮。\"咱庄稼汉认字,就得从吃饭的家伙认起!\"张忠的笑声在洞窟中回荡。这消息传到崔敦礼耳中时,他正在书房赏玩新得的王羲之《兰亭序》摹本,一滴墨突然从笔尖坠落,在\"之\"字上晕开一团乌云。老臣的手突然剧烈颤抖起来——当贩夫走卒都能读会写,世家垄断的\"书香门第\"还剩几分价值?
寒露这天,长安各书坊同时出现了一批\"错版\"《氏族志》。博陵崔氏世系中,\"五世清德\"印成了\"五世清得\";范阳卢氏祖训\"诗礼传家\",竟变成了\"诗礼傅家\"。崔敦礼勃然大怒,带着家丁气势汹汹地查封了西市最大的书坊,却在地下室发现了更惊人的东西——活字架上,\"崔\"字字模被刻意磨损了一角,\"卢\"字少了半边。而角落里堆积如山的,正是世家私下刻制的错版《贞观律》!\"好个请君入瓮。\"李世民在次日的朝会上冷笑,玄甲军抬进来的《论语》错版上,\"民可使由之\"句,活生生多出个\"不\"字,朱笔的圈注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睛生疼。
重阳节的国子监广场上,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孔颖达代表古文学派,坚持\"六经皆史\";而马周率领的太学生们则高呼\"以今释古\",他们身后的书架上摆满了活字印刷的新注本。辩论最激烈时,李承乾命人抬来两台奇特的机器。左边是传统的雕版,笨重如碑;右边是活字字盘,灵巧如棋。\"《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太子亲自演示着,手指翻飞间,活字如流水般重组,转眼间《春秋》的段落就变成了《左传》的章节。崔敦礼突然发难:\"活字乱序,岂非乱了圣贤微言大义?\"他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却见孔颖达颤巍巍地拿起两页对照,老泪纵横:\"老朽今日方知,活字如棋,全看执子之人...\"
冬至这日,细雪如盐粒般洒在长安城的青瓦上。李世民携太子亲临新落成的\"贞观印书馆\",巨大的水转轮盘带动着十二架活字印刷机同时运转,散发着墨香的《五经正义》如瀑布般倾泻而出。\"每部定价三百文。\"李承乾向围观的百姓解释,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相当于一斗米钱。\"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惊飞了屋檐上的麻雀,几个太学生抱着新书跪在雪地里痛哭流涕——这价格仅是手抄本的十分之一!
崔敦礼站在远处的阁楼上,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一卷私刻本。一阵北风掠过,纸页如枯蝶般散落在雪地上,那些刻意印错的字句在纯白的雪地上格外刺目。老臣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沾着的墨色血迹,正是太医署新研发的\"桐油烟墨\"与他常年服用的丹药相克所致...
夜幕降临,李承乾独自巡视着印书馆。月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在排列整齐的活字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随手拾起一个\"民\"字字模,黄铜的冰凉触感从指尖传来,凸起的笔画在掌心留下细微的压痕。窗外传来更夫悠长的梆子声,与印刷机停止运转后的余韵交织在一起,仿佛文明传承的脉搏,在这雪后的长安夜里,跳动得格外有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