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2章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灾荒年间,人心浮动,若能一边赈灾一边组织施工,无疑能更有效地安抚民心。”郭允道首先表示赞同。</p>

“此法确实高明。”赵瑁轻轻捋了捋胡须,对“以工代赈”之策赞不绝口。</p>

“确实如此,昔日我在山东赈灾,深知灾荒时期,民众朝不保夕,单纯发放粮食往往效果欠佳。若能辅以免税、免徭役等措施,则效果更佳。”</p>

“而且,灾荒之地,盗贼横行,人心惶惶。灾民饱暖之后若无所事事,便易生是非,形成依赖。”</p>

“这‘以工代赈’之策,实乃妙计,不知是哪位高人能想出如此良策。”</p>

赵瑁身为地方官员出身,对于为政之道经验颇丰。</p>

“以工代赈?”</p>

老朱听到这话,顿时眼睛一亮。</p>

“这法子以前有人用过吗?”</p>

郭允道认真思考了一番,随后给出了肯定回答。</p>

“现在听小胖殿下一解释,老臣顿时就明白了,只是以前没这个说法。”</p>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相关实践,战国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此后各朝代多有运用。比如汉武帝治黄河瓠子决口,尤其是前宋时期,范仲淹范公在杭州任职时,纵民竞渡(鼓励民众举办龙舟赛),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下令官府修缮官衙、仓库,招募灾民做工,以工酬抵赈济。”</p>

“此外,范公还引导商人抬高米价,吸引外地粮商入市,最终平抑物价。此举既解决了灾民就业,又盘活了地方经济,可谓是一大善政!”</p>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颔首。</p>

范仲淹可是大名人,死后谥号为“文正”,这可是文臣最尊贵的谥号之一,通常赐予道德、功业、文才俱佳的大臣。</p>

范仲淹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不仅在政治上推行庆历新政,救灾治民颇有政绩,上也留下《岳阳楼记》等经典,其品格与贡献备受后世推崇,深受后人敬仰爱戴。</p>

“陛下,此计甚妙!”郭允道率先打破沉默,“灾年人心惶惶,若能让流民有事可做,既能消弭隐患,又能省下大笔救济开支。待工程完工,这些人还可就地安置,可谓一举多得!”</p>

要知道,范文正公,可是他的偶像啊!</p>

赵瑁也连连点头:“臣在地方任职时,见过太多灾民领了救济粮,转头就拿去换酒赌钱。与其养出一群懒汉,不如让他们凭本事吃饭!”</p>

他本就不同意大规模赈灾济民,因为见到的人性丑恶太多。</p>

老朱一听到这话,立刻就拍板下令。</p>

“那就以工代赈,只是眼前这些流民又该如何处理呢?”</p>

迎着老朱的目光,朱高炽摸着下巴给出了答案。</p>

“回皇爷爷,栖霞镇工业区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琉璃镜工坊每日要烧制上万面镜子,水泥窑日夜不停,还有雪糖作坊……可工匠人数远远不够。如果后续开拓了京外市场,那这些人手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加上整个栖霞镇都不够!”</p>

“工业区必须要更多的人手,将流民招募过来,管吃管住,再发些工钱,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为朝廷储备劳力””</p>

老朱听后狠狠击了击掌,脸上顿时露出喜色。</p>

“我原本就想和皇爷爷你商量一下,栖霞镇工业区扩招人手的事情,现在正好,省的我们去到处招人了。”</p>

“哈哈哈……好!”老朱果断答应,“招!炽儿,你给咱狠狠地招!”</p>

“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多招一些人手吧,别说什么给他们工签了,只要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那就足够了!”</p>

“炽儿,你放开手脚去做!工部、户部全力配合,缺人缺粮尽管开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偷听心声后,女帝爱我如命

王芯芯

刚成僵尸,你把定僵符当辣条吃?

拿月踏天

重生之最强村二代,先收迪热

争取每日万更

女穿男,我在兽世当巫医

大女士

大道圣主

唯幻

大国军工:重生1978,手搓六代机!

杆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