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9章 圈地!好一个积善之家!,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行吧……”朱雄英立刻附和道。</p>

对于出宫,他一向都很积极。</p>

二人叫上了徐增寿与李景隆,带上一些护卫,就直奔栖霞镇而去。</p>

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惊起路边摊的鸡鸭扑棱乱飞。</p>

栖霞镇距离金陵不远,再加上众人都是骑马,不过两个时辰,就顺利到了。</p>

得益于郭英的严苛教导,朱高炽与朱雄英年纪虽小,但是马术还算不错,没有拖大家后腿。</p>

朱高炽眯起眼睛打量——镇口的石拱桥雕着莲花纹,桥下商船往来如织,可岸边淘米的妇人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麻衣。街边酒肆飘出酒香,几个头戴儒巾的汉子正摇着折扇谈笑,而对面的岸前,一个脚夫正艰难地拖着船。</p>

逛了一圈栖霞镇后,眼见天色不早了,众人随即准备返回京城。</p>

“你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p>

朱高炽突然勒马止步,若有所思地开了口。</p>

“高炽,咋滴了这是?”</p>

李景隆立刻追问道。</p>

“没什么。”朱高炽摇了摇头,“就是想问问你们,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想法没?”</p>

短暂沉默后,朱雄英率先开了口。</p>

“这些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很辛苦。”</p>

“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的,想来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只怕连日常温饱都不能解决。”</p>

听到这话,朱高炽诧异地看了朱雄英一眼。</p>

这小子不错,不愧是太子标的儿子,能将老百姓记在心里。</p>

解决百姓温饱,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p>

哪怕是几百年后的天朝,也一直致力于这条艰辛道路上面。</p>

“那你们注意到没有,这每一个村镇里面,可都有着一些不事生产却能天天吃饱喝足的人。”</p>

朱高炽扬起马鞭,指向了不远处的一座座豪宅。</p>

在一排排低矮草屋土墙之中,这座雕梁画栋的高门宅邸犹如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很是突兀。</p>

众人顺着朱高炽手指的方向看去,齐齐露出了思索之色。</p>

很明显,这些豪宅应该就是那栖霞宋氏的府邸了。</p>

“炽儿,这应该是宋氏或者耆老吧!”徐增寿主动地开了口。</p>

所谓“耆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p>

大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并未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p>

直到洪武十四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为了教化的目的,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五名或十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并且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p>

说得再直白一点,里甲老人制度,就是大明朝廷的乡野基层组织,类似于后世农村里面的生产大队,而里长和甲长(大队长和书记)也大多都是这些耆老担任。</p>

但是问题在于,所谓耆老,一定就是德高望重吗?</p>

士绅乡绅可以不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们在这乡野一亩三分地上面,那肯定都是“德高望重”的,谁敢否认那就别想在这片乡野间活下去!</p>

而这里长甲长号称“管摄一里之事”,负责配合地方县衙官府向平民百姓征收赋税和安排徭役,所以这其实就是等同于朝廷将这项权力交给了乡绅士绅,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个个“土皇帝”。</p>

就比如说,这积善之家……栖霞宋氏!</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偷听心声后,女帝爱我如命

王芯芯

刚成僵尸,你把定僵符当辣条吃?

拿月踏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重生之最强村二代,先收迪热

争取每日万更

女穿男,我在兽世当巫医

大女士

大道圣主

唯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