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4章 誓要屠川,人哪去了(二),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三千纸,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简直像一群会隐身的鬼魅。
没等众人回过神,山林里又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战士们陆续归来,个个背着鼓鼓囊囊的麻袋,压得腰都弯成了弓,麻袋底蹭着地面,拖出长长的泥痕。
倒出来一看,寨民们更是看呆了:
野生粟米、稗子、野麦堆成小山,草籽混在里头闪着细碎的光;
蛇盘成圈、蛙蹦跳着、雀儿扑棱翅膀,鱼虾在竹筐里蹦跶,溅起的水花带着河腥气;
草菇、嫩叶、藤蔓、块茎堆在旁边,绿得发亮,全是万寿山附近能寻到的东西。
战士们掏出腰间的短刀,“唰唰”几下就开始处理,剥蛇皮、剖蛙腹、褪雀毛,动作熟练得像做了千百遍。
石磨“咕噜咕噜”转起来,磨盘间的种籽被碾成粉,簌簌落在竹筛里;
石碾也“咚咚”响,压着肉块和块茎,很快变成黏糊糊的浆泥。
没多久,战士们又从行囊里掏出家伙——
一万只双掌宽的行军锅,齐刷刷排在空地上,锅沿闪着白亮的光。
这些锅是朱有建亲手画的图纸,鲁有林带着大明重工的匠人铸的。
那位总监吃透了圣上的心思,把巧劲儿全融在了锅上:
看着是一尺宽的平底锅,用了榫卯结构做锅套,往上一拉,立马变成一尺深的大锅,炖肉熬粥都够用;
用完了按一下簧片,“咔嗒”一声就缩成两寸高,揣在怀里就能走。
连带着长勺和锅盖都配得齐整,锅盖内侧还刻着量水的刻度,贴心得像家里老娘备下的物件。
秦良玉和寨民们看得眼睛发直,手里的陶碗忘了放下——
他们活了一辈子,见过铁锅、铜锅,却从没见过这样能屈能伸的物件;
更别提一下子摆出一万只,那黑黢黢的锅沿连起来,竟比寨墙还长了半截。
在皇庄刚铸造出来时,朱有建站在演示场边,眼珠子瞪得溜圆,几乎要从眼眶里凸出来;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这行军锅,真还是他当初在纸上画的那模样?
锅身是纯钢打造的,看着薄如蝉翼,指尖敲上去却“当当”作响,透着股韧劲。
演示的士兵故意把锅往石阶上摔,又用长矛柄狠狠砸了几下,锅沿连道豁口都没崩出来,依旧光溜溜的,结实得让人咋舌。
比起家里做饭的铁锅,它轻得像片羽毛,拎在手里毫不费劲;
导热却快了不止一倍,煮起东西来咕嘟咕嘟冒热气,比传统铁锅利索多了。
更妙的是那底炉,也用了抽拉式设计。
不用时“咔嗒”一声收起来,整个锅缩成巴掌大的一块,塞进背包角落都不占地方;
简直是为风餐露宿的行军量身定做的,方便得让人心头发热。
见这锅如此出色,朱有建脑子里像炸开了花,无数念头涌出来:
若再配上压缩干粮,岂不是能让士兵们行军时少背一半辎重?
他甚至想到了把粉饼压成砖块状,用的时候掰一块泡热水——
可惜眼下材料不足,只能把这想法按在心底,像埋下颗种子,盼着日后能发芽。
这边正琢磨着,那边的食物已蒸煮妥当。
林有德让人撒了把盐巴调味,又将糊糊状的食物倒进木模里,压成一寸见方的块状。
没多久,石条上就堆起了小山似的食物块,黄澄澄的,混着草籽的颗粒和鱼虾的碎末,看着就让人眼馋。
他朝秦良玉扬了扬下巴,示意寨里人来尝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