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7章 钢骨海船,行走离京(一),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三千纸,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许大匠已经半月未曾踏出工坊半步,裹着油渍斑斑的粗布袍,在轰鸣的机器间穿梭如陀螺。
十几个徒弟跟着他日夜鏖战,每个人眼里都布满血丝,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最近几日,他更是把自己钉在了机器旁,饿了就抓过冷馒头往嘴里塞,困了便靠在滚烫的机台边打个盹,铁锈味混着汗水味,在空气里酿出一股倔强的气息。
鲁有林每次经过工坊,望着许大匠摇摇欲坠的身影,心都揪成了一团——那些未完工的蒸汽轮机像头贪婪的巨兽,正一口口吞噬着匠人们的精力。
他真怕哪天清晨推开门,会看见许大匠倒在冰冷的钢铁洪流里,再也醒不过来。
崇祯十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寻常的晨光漫过屋檐时,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变革正在暗处发酵,像春雷炸响前云层里攒动的电。
后世泛黄的史册会用浓墨重彩记下这一日:
大明航海史在此掀开崭新篇章,第一艘钢骨战舰即将破开湖面,惊起满世界的风浪。
未时三刻,瀚湖水面波光粼粼,像铺了满地碎银。
岸边旌旗猎猎作响,汗流浃背的工匠们屏住呼吸,连心跳都放轻了——
他们的目光全都黏在湖畔那艘巍峨巨舰上,仿佛在凝视一个即将诞生的神话。
这是一艘足有两千料的中型海船,通体闪耀着冷冽的金属光泽,硬生生把世人对木船的认知砸得粉碎。
它以传统福船为骨,却挣脱了材质的桎梏:
坚实的钢料龙骨如巨兽脊梁拱起,向外延伸出肋排般的支撑框架,把整艘船的筋骨撑得铁打一般;
水密舱与甲板均由钢料浇模成型,严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
巨舰身长二十丈,宽达三丈,小方首坚毅如斧劈山岩,宽平艉稳若磐石镇海,船身两端高高翘起,透着几分腾跃的灵动。
三层楼船建筑气势恢宏:
阶台式的高艉楼分作两层,像一座浮在海上的堡垒;
长舯楼横亘中央,坚实厚重得能顶住千钧巨浪;
开敞式的短艏楼同样两层,视野开阔得能望穿万里波涛。
全船纵向分布着上甲板、下甲板与底平台三层平台,夹层钢板构筑的甲板坚不可摧,仿佛能扛住天雷轰击。
下甲板处,三十六扇内抽拉式舷窗整齐排列,像巨兽蛰伏的利口,每一扇窗后都藏着能撕裂敌舰的平射火炮,正蓄势待发,等着饮血疆场。
这艘凝聚着大明工匠智慧的钢铁巨舰,正以傲然之姿昂起首,仿佛在对天地宣告: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这艘颠覆传统的海船,彻底撕碎了世人对桅杆梢头的固有想象——
那些迎风摇曳的木质骨架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高艉楼顶端那座巍峨了望塔。
塔身拔高三丈,每面宽五尺,棱角分明的钢铁骨架如巨笔直插云霄,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仿佛能刺破云层。
塔内四台精铜高倍远望筒静静伫立,镜片打磨得比秋水更澄澈,十里外的鸥鸟振翅、浪涛翻涌,都能纤毫毕现地收进眼底;
塔顶令旗架上,红黄蓝黑四色令旗正与风角力,猎猎声中,已然成了整艘战舰的神经中枢,指挥着无形的千军万马。
三丈宽的平艉藏着搅动风云的玄机:
四组可升降的涡轮如蛰伏的机械巨兽,喇叭状的造型迥异于寻常桨橹,透着一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未来感。
涡轮两侧,四组方向轮整齐排列,像巨兽灵活的关节,只需轻轻转动,便能让庞然巨舰在水面上灵巧转向,划出优美的弧线。
长舯楼一层空间开阔如广场,预留的炮位如严阵以待的士兵,正等着威力惊人的远程火炮入驻;
楼舷之间,加农组炮的安装位早已严丝合缝,防御盾网的卡槽像为铠甲备好的扣眼,随时能让战舰披上无坚不摧的钢铁外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