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4章 天下行走,任务经费(三),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三千纸,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于是,他很快上任副院长职务,待做了一段时间实务,才发觉“天下行走”才是能够发挥他的才干的工作。
确实,“天下行走”虽脱胎于都察院,可和以往大不一样了。
以前御史们行走四方,主要就是监督核查官员和政务执行,那工作范围相对固定,且专业性强。
但现在呢,根据实际需求来兼职组建,任务一完成,大家就各回自己原本的岗位。
这转变可不小,以前的模式更像是固定编制的专业队伍。
现在却成了灵活调配的“业余”队伍,不过这“业余”可不是说不专业,而是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有相关知识的干才,令任务可以更好展开与处置。
朱有建这一系列举措,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堪称“乱拳打死老师傅”。
他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直接打乱旧有秩序,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布局,让那些守着旧规旧矩的人措手不及。
一时之间也没了应对之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新制度推行。
李邦华只觉喉头一甜,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满心的愤懑与惊愕交织。
他瞪大了双眼,满心的难以置信。
本以为自己对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可如今看来,这皇帝竟使出“欲擒故纵”这等他眼中不入流的计谋,实在是出乎他意料。
本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想一着不慎,竟掉进了皇帝设下的局中。
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判断,给皇帝定的罪责在他看来也是有理有据。
身为直臣言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皇帝知晓今日的举措绝非明君所为。
满心期待着皇帝能幡然醒悟,变回那个曾经被文官集团认可的崇祯皇帝。
可眼下这局势急转直下,他苦心经营的局面瞬间崩塌。
他心中满是不甘,紧握着拳头,关节都因用力而泛白,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接下来该如何挽回这已然失控的局面呢?
是啊,李邦华他们的谋划在以往的朝代里,或许真能迫使皇帝低头,可这次偏偏碰上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有建。
在李邦华眼中,这皇帝的行为简直离经叛道,可朱有建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朱有建这行事风格真是不走寻常路,以变应对乱局,直捣黄龙。
以往的帝王哪怕心里不愿意,为了名声也会先应下臣子们的要求。
可他倒好,直接按自己的想法来,完全不把那些所谓的规矩和评价当回事。
他这种只求“好好活下去”的心态,让那些习惯了用舆论和祖制束缚皇帝的文官们没了办法。
他清楚自己现在顶着朱由检的身体,可这具身体背后的虚名和压力,于他而言真没有负担。
后世史书怎样评价皇帝朱由检,与他朱有建有何干系?
李邦华这位自诩大明“魏征”的忠臣,满心的愤懑与无奈,七十高龄的身躯在蹒跚中更显苍老。
曾经的雄心壮志,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争斗中,如泡影般破碎。
仕途的尽头,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不甘,回家成了他唯一的念想,那是他在这乱世中最后的归宿。
哪怕将来,皇帝再次念起他的忠心,想要再度启用他,也是无可奈何了,他不一定能够活到那一天!
而那二十四位御史,正值壮年,本是在朝堂上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遇这般变故。
被辞官的他们,看着这繁华京城,满心绝望。
不许驻留京城的旨意,如同晴天霹雳,将他们的希望彻底击碎。
他们心中满是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仿佛一下子从云端跌入尘埃,未来的路,变得迷茫而未知。
他们无法想象归乡后会遭遇怎样的打击,毕竟于御史之位上,得罪了无数人,也做了无数不当的事。
只是因为有御史官职,有皇帝庇佑,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意过,可今后,该怎么办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