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嘢督鸠呱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法医介入,霓虹夜骨瓷白,壹嘢督鸠呱伱,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碎瓷沉寂染暗痕,陈茶遗腹诉前尘。
迷雾重重锁孤港,指尖微凉探幽魂。
市局物证鉴定中心,法医实验室。
无影灯投下冰冷的光晕,映照着不锈钢解剖台的金属寒芒。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近乎刺鼻的洁净气味,一丝杂味也无。
沈青临穿着白色的实验服,戴着蓝色丁腈手套,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
镜片后的眼神专注,甚至带着一丝近乎苛刻的审视。
他面前的托盘里,静静躺着一些象牙白的碎片。
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一件据称来自1943年英国的骨瓷茶壶。
现在,它们只是冰冷的、带着不规则锐利边缘的残骸。
这些碎片是从雾港市国际拍卖行的现场回收的。
那场诡异的碎裂,连同那个指向阮白釉的壶嘴,已经成了市局内部一个需要尽快破解的谜团。
沈青临拿起镊子,夹起其中一块稍大的碎片。
他的动作稳定得如同机械,指尖没有任何多余的颤动。
骨瓷的质地细腻,断面光滑。
灯光下,能看到瓷胎内部细微的、均匀的气泡。
工艺精湛。
价值不菲。
但这并非他关注的重点。
他的目光,落在碎片边缘一点极其微小的暗色附着物上。
太少了,几乎难以察觉。
初步检测排除了血液的可能。
那么,是什么?
他放下碎片,拿起另一份封装在证物袋里的文件。
是关于近期一宗无名女尸案的初步尸检报告。
死者身份不明,被发现于老城区一栋废弃建筑内,死亡时间推断为一周前。
没有明显外伤,初步判断为急性中毒。
但毒物种类尚未确定。
这宗案子原本与拍卖行的茶壶事件毫无关联。
直到尸检中一项发现,引起了沈青临的注意。
他翻到报告的附录部分。
“死者胃容物残渣分析:检测到少量未完全消化的茶叶组织。”
下面是一张显微镜下的照片。
茶叶的细胞结构清晰可见。
旁边还有一行标注:“茶叶样本已送检进行品种及年份鉴定。”
今天早上,鉴定结果出来了。
沈青临的目光转向实验台上另一个密封的玻璃皿。
里面盛放着几片深褐色的、蜷缩的茶叶残渣。
它们是从死者胃里提取出来的样本。
旁边放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鉴定报告。
报告结论很短,却字字惊心。
“检材:茶叶残渣。”
“鉴定品种:武夷山母树大红袍。”
“初步推断年份:1942年。”
1942年。
母树大红袍。
沈青临取下眼镜,用指尖轻轻按压着眉心。
实验室的空调送来恒定的冷风,但他感觉不到丝毫凉意。
只有一种缓慢升腾的、难以言喻的凝重感。
1942年的母树大红袍,早已是传说中的存在,价值连城,市面上几乎不可能见到真品。
更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无名女尸的胃里。
除非……
他的视线重新落回那些骨瓷碎片上。
茶壶的制造年份,1943年。
茶叶的年份,1942年。
时间如此接近。
这绝非巧合。
死者胃里的茶叶,极有可能,就是用这套骨瓷茶具冲泡的。
或者说,曾经用这套茶具冲泡过。
那个拍卖会上的茶壶,不仅仅是一件会自己碎裂的古董。
它还关联着一条人命。
甚至可能,不止一条。
沈青临重新戴上眼镜,眼神变得更加锐利。
他走到另一台仪器前,调出拍卖行茶壶碎片的详细扫描数据。
高倍显微镜下,瓷器断裂的截面被放大到极致。
他仔细观察着那些细微的纹路,寻找着任何可能的异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转的低微蜂鸣声。
沈青临的眉头微微蹙起。
他发现了一些极其微小的孔隙,存在于骨瓷的胎体内部,远比正常烧制产生的气泡要不规则。
这些孔隙似乎形成了一种……脉络?
他的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调整着扫描的参数。
图像变得更加清晰。
那些孔隙,确实像某种极细微的管道,蜿蜒在瓷胎之中。
难道这就是……
他想起了关于那套茶具的传说。
会渗出暗红色液体的骨瓷。
难道液体就是通过这些微不可察的孔隙渗出的?
这听起来过于荒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