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曹魏智囊三杰传:王佐、谋主与毒士的乱世谋略传奇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曹魏智囊三杰传:王佐、谋主与毒士的乱世谋略传奇,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袁绍败后,袁谭、袁尚争冀州,曹操欲先攻刘表,荀攸谏曰:\"刘表坐保江汉,无四方之志,此自守之贼耳。袁氏据四州,带甲十万,若二子和睦,难图也;今兄弟相攻,正是破敌之时。若舍此南征,待其合力,悔之晚矣。\" 曹操从之,终灭袁氏,统一北方。事后曹操上表献帝:\"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宜加封赏,以彰其功。\"
荀攸深知 \"功高震主\" 之危,从曹操征伐二十余年,虽屡献奇策,却谨守 \"三不\" 原则:不泄露机密,不夸耀功劳,不结党营私。曹操常对诸子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曹丕为世子时,曹操特意叮嘱:\"荀公达,人之师表,汝当尽礼敬之。\"
建安十九年(214 年),荀攸随征孙权,途中染病。曹丕亲至床前拜见,竟拜于床下,荀攸惊起,曹丕曰:\"先生乃父皇肱股,孤安敢不敬?\" 临终前,荀攸将平生十二奇策托付钟繇整理,叹曰:\"吾一生谋略,多涉诡道,不可尽传,恐为后人所忌。\" 钟繇含泪应允,可惜未及完成便去世,致使多数谋略失传,仅《魏书》中录得片段,令后世史家抱憾不已。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 年),十六岁的贾诩西归武威,行至汧地,忽遇叛氐劫持。同行数十人惶惧下跪求饶,贾诩却挺身而出,朗声道:\"我乃段太尉外孙,若杀我,段公必引大军血洗汝族!\" 彼时段颎为太尉,久镇西土,威名赫赫,叛氐果然不敢加害,反而结盟护送。其实贾诩并非段氏外孙,此乃急智自救,却初显权变之才,事后对友人笑言:\"乱世之中,虚名可当十万兵。\"
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杀,李傕、郭汜等西凉军群龙无首,欲解散逃亡。贾诩拦住众人,沉声道:\"诸君弃众单行,一亭长可擒耳。不如西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成奉国家以征天下,不成再逃未迟。\" 此计虽解西凉军之危,却导致李傕、郭汜攻入长安,烧杀抢掠,献帝蒙尘,天下自此陷入更大混乱。贾诩自此得 \"毒士\" 之名,却对亲信说:\"吾非助董贼,乃救凉州众人性命耳。若不如此,吾等皆死於荒野矣。\"
李傕欲封贾诩为侯,他固辞:\"此乃保命之计,何功之有?\" 拜尚书仆射,又推辞:\"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 改任尚书,典选举,暗中保护汉室大臣,献帝东归时,贾诩又力劝李傕和解,为汉室保留最后颜面。他深知西凉军不得人心,故每一步皆为自保,而非贪慕权位。
建安二年(197 年),宛城。贾诩劝张绣降曹,后因曹操纳张济妻,张绣复叛,大败曹军于宛城,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次年曹操再征张绣,突然退兵,张绣欲追,贾诩止之:\"不可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果败而归。贾诩又曰:\"促追之,必胜。\" 张绣疑惑从之,竟胜而归,问故,贾诩笑答:\"曹公善用兵,退必有备,初追时其亲自断后,故败;破我后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胜。\" 张绣拜服,自此视贾诩为腹心。
建安四年(199 年),袁绍遣人招张绣,贾诩当众对使者说:\"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岂容天下国士?\" 张绣惊惧,拉贾诩入内室:\"何至於此!今当何归?\" 贾诩从容道:\"不如从曹公。袁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重视;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此宜从一也。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此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此宜从三也。\" 张绣从之,曹操果然不计前嫌,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官渡之战,曹操粮尽问计,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曹操顿悟,遂出奇兵破乌巢,奠定胜局。赤壁之战前,曹操新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不从,果遭火攻大败,事后叹曰:\"悔不听文和之言,致有此败。\"
渭南之战,马超、韩遂求割地求和,贾诩献反间计:\"伪许之,然后离间其心。\" 曹操用计,果然使马超、韩遂互相猜疑,大破之。此战后,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公达之谋,吾不及也。当年在宛城,吾败於你;今日在渭南,吾胜於你,此乃天意让吾得公也。\"
曹丕与曹植争储,曹丕问计,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行孝道,勿效袁本初、刘景升废长立幼。\" 曹丕从之,每日晨昏定省,终被立为太子。贾诩深知自己非曹操旧臣,又屡献奇策,遂阖门自守,退无私交,子女嫁娶皆不结高门。有人劝其广交权贵,贾诩笑答:\"吾累迁太仆、太尉,已过平生之望,何敢再求显达?乱世之中,知足方能长乐。\"
黄初四年(223 年),贾诩病逝,享年七十七岁,谥曰 \"肃侯\"。临终前,他对子孙说:\"吾一生谋人无数,每计必求万全,非为富贵,乃求自保。然终未负主,亦未负己。处世之道,在知进退,明得失,不可贪慕权位,亦不可自恃聪明。\" 其子孙谨记教诲,在魏晋乱世中皆得善终,贾诩之智,不仅在谋国,更在谋身。
荀彧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壮远征。他早年弃袁从曹,并非不知曹操的雄猜之性,而是寄希望于 \"奉天子以令不臣\" 能匡扶汉室。当曹操从 \"汉之忠臣\" 渐变为 \"魏之权臣\",他的内心始终在 \"忠君\" 与 \"事功\" 之间挣扎。奉迎天子时,他看到的是复兴汉室的希望;劝曹操进兵官渡时,他想到的是结束乱世的可能。但当九锡之议兴起,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依托的 \"明主\",终究要走向代汉自立的道路。他的死亡,不是对曹操的背叛,而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是汉魏之际最后一位秉持儒家理想的士大夫的精神殉道。
荀攸的智慧,在于将 \"智\" 与 \"愚\" 完美融合。他献策时直击要害,如官渡之谋、渭南之策,无不是算无遗策;处世时却藏锋守拙,如不泄露奇策、不居功自傲,甚至在曹丕面前谦卑有礼。这种 \"大智若愚\" 的生存之道,使他在曹操的猜忌与群臣的倾轧中得以保全,成为曹魏智囊团中少有的善终者。他的经历告诉世人,真正的智者,不仅能谋国,更能谋身,在权力的漩涡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贾诩的每一次抉择,都遵循着 \"利益最大化\" 的原则,却又不失底线。劝李傕攻长安,是为保凉州军性命;劝张绣降曹,是看清曹操的潜力;在立储之争中支持曹丕,是因为 \"废长立幼\" 必生乱。他的 \"毒士\" 之名,源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他的所有策略,本质上都是乱世中的生存经济学 ——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与利益。他的成功,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时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
荀彧、荀攸、贾诩,分别代表了谋士的三种境界:荀彧是 \"道义型\" 谋士,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最终为理想献身;荀攸是 \"智术型\" 谋士,以谋略辅佐明主,同时保全自身;贾诩是 \"权变型\" 谋士,以权变之术在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三人虽路径不同,却共同构成了曹操的 \"智囊三角\":荀彧掌战略方向,确立 \"奉天子以令诸侯\" 的政治优势;荀攸主临阵谋略,在具体战役中出谋划策;贾诩善权变奇计,解决突发危机。他们的合作与互补,助力曹操从兖州刺史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当我们穿越千年时光,回望这三位谋士的人生,会发现他们的智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兵法韬略,而成为对人性、对时代的深刻洞察。荀彧的悲剧,在于对理想的执着;荀攸的圆满,在于对分寸的把握;贾诩的成功,在于对现实的妥协。他们的故事,是一部乱世谋士的生存启示录,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巨轮下,有人选择为理想殉道,有人选择为智慧求生,有人选择为现实妥协,但无论何种选择,都需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对时势的精准判断。
荀彧力保的汉室终究灭亡,荀攸的奇策多数失传,贾诩的算计终得善终,但他们都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荀彧的 \"敬侯\" 谥号,荀攸的 \"谋主\" 称号,贾诩的 \"肃侯\" 追赠,不仅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智慧与品格的致敬。曹魏智囊团的传奇,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璀璨,成为后人研究乱世谋略与人性光辉的永恒范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