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虎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塞外一片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3章 虎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塞外一片雪,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真正玩不起的,输不起的是德军,具体来说就是德国的家底太薄了,而且坦克研发和制造的熟练度远远落后于德国。
被人诟病的总是说苏军的坦克太多,以至于德军的,坦克质量优势被碾压和忽略了,这的确是一个理由。
这是忽略了双方的国力和军事工业的水平差距,如果双方水平都差不多的话,质量明显更重要,如果一方拥有十倍的战损比,输的会是谁?想都不要想了,结果是注定的。
虎式坦克直至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三年才投入战场,而t - 34早在巴巴罗萨计划前两年便已研制成功。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与改进,t - 34的缺陷与小毛病早已得到有效解决,其生产技术与工艺已然相当成熟。制造一辆t - 34坦克仅需8000多个工时,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反观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它们是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第一年,面对t - 34坦克的强大压力,束手无策之下匆忙研制的产物。由于时间紧迫,其各项性能与数据未经全面、彻底的检测,便仓促投入战场。可想而知,这样的坦克一旦在战场上大范围机动,速度稍快、行程稍远,便极易故障频发,甚至直接趴窝,无法返回营地,最终只能被无奈炸毁。反倒是那些隐蔽起来、减少大范围移动的虎式坦克,能够凭借出色的火力与防御,创造出惊人的战绩。在这种战术指导下,一些坦克车长与炮手凭借精湛技艺,击毁几十辆苏军坦克,从而荣获铁十字勋章。这种无奈的战术也是被严峻的战争形势逼迫下,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罢了。因为虎式坦克不可能永远趴着不动,等着t34送到嘴边来,虎式坦克总有一天要走出去,自己寻觅食物。
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坦克的最大弊病其实还在生产端,由于在推出样品的时间太晚,还没来得及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把几十万的生产工时降下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而同虎式战斗的t34坦克则是打满了全场,其生产工艺和流程早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就把这些该完善的东西早就完善了。得以在整场战争中持续稳定地生产并投入使用。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共生产了1350辆虎式坦克,而且是以添油的方式,每个月投入战场几十辆的方式参加作战,一辆虎式坦克同时要面对几十辆t34坦克的围攻,难怪德国要输掉苏德战争。
这并非意味着质量在战争中无关紧要,而是德国的坦克生产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未能达到以质量抗衡数量的临界点。倘若虎式坦克每月下线数量能够超过300辆,至少在苏德战争中不会轻易落败;若能达到每月下线400辆虎式坦克,德国甚至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若每月下线数量能达到500辆虎式,德国便能在所有战争中稳操胜券。
如果德军真的能够拥有一万辆经过升级,质量靠谱的虎式坦克,拥有足够燃料,哪怕面对盟军的十几万辆坦克,也不会发怵。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在那场决定命运的苏德战争中,德国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来优化虎式坦克的生产工艺与流程,将质量提上去,将生产工时大幅降低,哪怕降至五万小时每辆坦克,想必元首也会为此欣喜若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