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分开撤退,泄归泥的勇猛
浮生W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四十章 分开撤退,泄归泥的勇猛,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浮生WX,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诸位,本将向诸位保证,后退三十里,休整半日,待高旬丽的人马汇合,定能攻破蓟县城池!”全琮安慰众将道。
“大司马,依本王拙见,我们不如分开撤退,各自指挥各自的军队,这样撤退也能方便一些,待三十里后再汇合。”泄归泥提议道,他嫌这些吴军撤退太慢,跟他们一起恐被拖累,折损了自身实力。
“就依归义王所言,你我两军分开后撤。”全琮沉吟片刻道。
“丞相,我军是否需要派兵追击?给吴军更大的重创?”校事赵达询问道。
“虽然吴军在后撤之时已经有了准备,撤退之时井然有序,但他们的军队不仅仅是一部人马,而是由东吴、鲜卑的军队混编而成,
未必没有机会,让尚书郎杜预率三千人马去试试。”
马背上的曹爽望着全琮大军撤退的方向沉吟片刻开口道。
“诺。”片刻后,杜预策马过来抱拳领受将令。
杜预身量不甚高大,却自有一番峻拔之态。
他面容清癯,颧骨微耸,眉目间凝着一股沉静之气,不似寻常武将那般粗豪。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眼睛,黑而深,如古井无波,却偶有精光闪过,似能洞穿竹帛之上的玄机。
他的胡须修剪得极短,几乎贴着下颌,显出一种近乎苛刻的整肃——这倒与他批注《左传》时的一丝不苟颇为相称。
每逢隆冬,他总裹一领青灰色的旧裘,毛色早已黯淡,却始终不肯更换。
军中将士皆知,这位杜将军临阵时必先整冠,哪怕箭矢掠耳而过,也要将腰间玉带调得端正。
他的手指修长,关节处微微凸起,常沾墨痕,倒像是随时准备从剑柄上撤下来,去执笔批注那些比战事更紧要的典籍。
幽州的初秋来得肃杀,濡水两岸的芦荻未及枯黄,便被铁蹄踏成苍青的碎浪。
杜预横槊立马于高岗,远眺吴、鲜卑联军溃兵卷起的烟尘——那烟尘竟是暗红色的,混着辽东特有的赭土,仿佛大地被犁开的伤口。
“吴军这边破绽不大,不太好下手,鲜卑的军队这边还可做一做文章,本将的第一仗就拿他们下手吧。”
八月的幽州已透出肃杀,燕山南麓的草场泛起铁锈般的褐红。
杜预驻马拒马河畔,望着远处鲜卑骑兵卷起的烟尘——那烟尘中竟夹杂着雁羽,原是胡人将秋猎所获的大雁绑在马尾,借以迷惑追兵。
“鲜卑人学得汉家兵法,却未得其髓。“杜预轻抚腰间玉具剑,剑穗上系着的五色丝绦在风中簌簌作响——那是洛阳太学弟子所赠,每色对应《春秋》五例。
忽有探马来报:鲜卑主力正沿涿鹿古道北撤,队伍中竟有汉制武刚车辙印。
杜预闻言展眉:“当年卫青出塞,正是以武刚车破匈奴。”当即下令:左军皆换鲜卑降卒服饰,马尾缚柳枝扬尘;右军持三丈钩镰枪,枪头缠浸油葛布。
“鲜卑人善骑射而不识地利。“杜预解下腰间玉佩,那是去岁洛阳赏赐的“玄圭“,随手抛给身旁的幽州向导:“去告诉两翼将士,今日当效法李牧旧事。“
忽然西风骤起,卷动杜预的青色战袍。
但见西侧山坡上,幽州突骑皆披反毛羊裘,远望如秋草起伏;东侧密林中,弩手以新采的桦树皮裹箭,箭簇涂抹渔阳特产的“铁蒺藜“毒药。
两支军马如蟹钳般缓缓合拢,将鲜卑骑兵逼入预设的河谷死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