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明月三千里
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8章 明月三千里,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去十楼坐会儿吧。我得打电话问问她们在哪儿,今晚也跑去聚会去了。”
两个人上了楼,来到两个人不秘密的小窝,小黄去烧水给张铁军泡茶,张铁军坐到沙发上给周可丽打电话。
“在哪呢你?”
“在美欣房子这边,你们那边完事儿啦?”
“跑那干什么去了?这边结束了,我在十楼,刚回来。”
“过来看看呗,我们刚才去刘燕家坐了一会儿,下楼前美欣说来都来了,就过来看看,屋里还有点东西呢,正好拿着。”
“东西多吗?”
“不多,就她几件衣服,几双鞋。她都多长时间没回来住过了呀,还能有啥?”
“你过来不?”张铁军问了一句。
“不了吧?不了,我一会儿直接回家,小冰和美欣都在这呢。”
“那行吧,我待会儿就回。”
“随便你。”
“她不来呀?”小黄等张铁军挂断电话问了一句。
“她妹妹和朋友都在呢,今晚都睡我家,不好找理由。”张铁军搂住钻过来的小黄。
小黄刚才喝了点酒,这会儿小脸红扑扑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带着些迷离,像小狗狗一样往他身上拱。状态来的真快。
……
等张铁军收拾好了回到楼上,张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周可丽坐在一边陪着。
“回来啦?”周可丽问了一声,盯了他中间一眼。
“那俩呢?”张铁军放下背包换上鞋。
“喝酒了,睡了。”
“爸你手续办完了没有?”张铁军给老爸递了根烟,被张爸摆摆手拒绝了。张爸现在到是没说戒,但是抽的越来越少了。
这就是有了孙子孙女的动力,有孩子在的地方那,老头是绝对不可能抽烟的,一来二来的也就习惯了。
“这边算是办完了呗,”张爸吧嗒吧嗒嘴:“还得跑一趟省军区。”
“那你这一天跑哪去了?回来也没看见你。”
张爸白了张铁军一眼:“我还不兴溜达溜达?谁知道你们今天回来呀?电话也没打。我和你二叔去张家堡了。
现在张家堡弄的是确实漂亮,太漂亮了,那漫山遍野的全是花,果树林一大片一大片的,整的挺好。
规划的也好,房子弄的挺高级的,看着可比原来是强太多了,瞅着就舒心。你什么时候回去?”
“我后天吧,明天去市里跟他们开个会。”
“你给他们开会呀?能够得着不?这差的层数不多了点儿?”
“没事儿,我想在咱们这搞个试点,怎么也得沟通沟通把话讲明白,再把工作布置一下。”
“别让人家挑毛病就行。”张爸点了点头:“你现在不一样了,干什么事儿一定得考虑仔细点儿,别西马哈马的。”
“知道。”张铁军点点头,抓着周可丽的小手握在手心里:“晚上你们吃的啥?”
“烤肉,感觉还挺好吃的,在京城弄一家应该也不错。”
“烤肉有什么吃头,”张爸笑着说:“干巴巴的一股烟熏火燎味儿,弄不好卫生也不过关。”
“不是那种烤肉,”周可丽说:“是,就是那种,他们把肉腌好了,谁吃谁自己烤,自己动手那种。也不用炭,用的是电。”
“没吃过,听着都新鲜,也不知道是啥样。”
张爸摇了摇头:“现在这生活是确实是好起来了,花花样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听都没听说过。”
“是韩国的,韩国烤肉,明天我请你。”周可丽大气的摆摆手:“管够吃。”
张爸笑着说:“这个我到是听说过,朝鲜人弄的烤肉是吧?感觉他们那也没什么吃的,不是泡菜就是咸菜。
这肉弄的好啊?我听说沈阳有,叫什么?明月几千里,三千里。是那个吧?”
“差不多。”张铁军点点头:“好像那边的烤肉馆是挺爱叫这个名儿的,很有记忆点。”
周可丽问:“为啥是三千里?”
“我哪知道。”张铁军摇摇头:“这句话到是知道,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宋代王以宁的诗句,写的是洞庭湖风光。”
“那为啥是三千里?怎么不是六千里七千里?”
“三千里就是形容大呗,范围大,三千这个词儿在古汉语里不是具体的数量词,是多,大,高的意思,是个形容词。
就像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是这么个意思,还有三千小世界什么的。”
“那为啥韩国饭馆叫明月三千里?”
“……形容他们国土大呗,老大老大了,一眼都看不到边儿。这么大的地方我们都能吃上烤肉,就问你牛逼不牛逼,就这么个意思。”
“那他们有三千里吗?”
“没有。从海边上开始量,三千里都到阿尔山要进俄罗斯了都,周长都没有这么多。也就是四百公里左右。八百里。”
“那不是吹牛逼吗?”
“他们也就会这个了,爱吹就吹呗,吹的再响也改变不了现实。”
“你们吃饭这个店也叫三千里呀?”张爸问周可丽。
“不是,叫啊美丽。啊,美丽。啊美,丽。不知道怎么念。反正吃着还行,我可喜欢他家那个牛肉了。”
张铁军翻了翻眼睛,啊美丽九六年这会儿就有了吗?不是九八年吗?记不清了。
想当年那算是他和周可心的根据地了都,周可心就是特别爱吃他家的烤牛肉,有点时间就得跑过来撮一顿那种。
那个肉弄的确实是不错,价格也不贵。主要是九十年代的牛肉羊肉本身就没那么贵。
“咱们堡里那些人家的鸡呀鸭呀,猪,现在都是给你养的呀?”张爸问张铁军。
“嗯。”张铁军点点头:“给公司养的,也就是给我养的呗,鸡鸭鹅猪,驴牛羊,都是,出圈了公司统一过来收购。”
“那不费劲吗?你干脆弄几个大点的养殖场不好吗?养的更多,成本也得比这低吧?”
“不一样,这边养的不用饲料,都是以前的养法。咱们在全国不少地方现在都在这么搞了,找当地农民代养。
咱们提供种苗,他们给养大,咱们再收购,都不准使用饲料,包括咱们和咱们有关系的农田也一样,不准用化肥什么的。”
“那图啥呀?这么弄成本可得不少。”
“好吃呗,健康。”
“那到是。”张爸点了点头:“那这么弄的话,人家自己要是想吃个鸡杀头猪怎么弄?还得冲你们买呀?”
“不用,想吃就吃呗,想杀就杀,就是少收一个的事儿,他们也少挣一份钱。”
“那苗呢?猪崽子也不便宜吧?就白给啦?”
“咱们自己有种苗场,算下来没有那么高,又不可能代养户都杀了自己吃了。”
“那他们能挣着钱不?”
“肯定能啊,按斤称按斤算,一口猪养一年就是几百斤,肯定要比种地强。”
张爸点了点头:“也是。那就好好弄吧,让农民多挣几个也是做好事儿,农民不容易哟,这些年。特么的了,就瞎折腾了。”
“爸你还知道农村哪?”周可丽问了一声。
“那,我也是农村人,那能不知道吗?前几年,八几年的时候我还得年年回去背粮食呢,要不然铁军能长这么高?
那时候根本就不够吃,那点粮份儿,卡的登登的,都得自己想招儿。咱们家还真就是仗着都在农村,你姥那边年年给准备。”
“农村有大米啊?”周可丽愣了一下。本市周边的农业地区基本上都是种苞米和高粱,有点小麦,种水稻的真心不多。
“有大米也不是咱们能弄到手的,”
张爸摇摇头:“那得什么关系?就是苞米和高梁米,大豆这些。背回来再去和人家换呗,有的是人家不够吃的就拿细粮换粗粮。”
那时候老张家属于是人口比较少的,四口人,换点精粮也就够了,那种六七口七八口的人家全靠粗粮活着,大米是真一口都不敢吃。
那时候一斤大米能换三斤半苞米,有时候能换五斤,磨成面全家能吃好几天。
张爸那时候一年回去张家堡背两趟粗粮回来,和别人换成大米,再加上各人的粮份儿也就差不多够了。
就是累,要扛着两三百斤翻山杠挤火车。
不夸张的说,这个家就是他硬生生扛出来了一半,另一半是张妈那些年遭的罪吃的苦。
家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共同付出。
“我小时候好像没吃过粗粮。”周可丽嘟了嘟嘴:“有时候看我同学吃苞米面饽饽还挺馋的,感觉肯定特别香。”
张爸笑起来:“那哪天我给你做点你尝尝,尝尝香不香。”
周可丽家那个时候条件属于顶了尖的那一拨,妈妈是区干部,爸爸是司机,确实不需要吃粗粮,她家估计细粮都吃不完。
“好吃不?”周可丽伸手搂住张铁军的脖子问。
张铁军看了看她:“反正,我不吃,不想吃。”
他小时候那些粗粮是真吃的够够的了,看着都难受,尤其是苞米茬子和高梁米。
也就苞米面还可以,张爸做苞米面总是会掺点白面在里面,再加一点点糖,蒸出来要细一些还带着甜味儿,比吃纯苞米面好太多了。
高梁米就不行,怎么弄也不行,你掺再多大米都像是在吃沙子。既不好吃也不扛饿,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普及这东西。
估计是因为高产,而且高梁这东西太好养活了,什么地都能活。
一想到晋杂五这个名字张铁军都感觉难受。
“你俩看吧,我睡了,明天我起早去省里。”张爸拍了拍衣服裤子站起来。
张铁军就笑。
张爸才没困呢,这就是看周可丽在那搂着张铁军的脖子感觉不好意思了,避一避。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有点接受不了这种亲近的方式。
等张爸回了屋,周可丽贴到张铁军耳朵上嘀咕:“今天舒服了不?”
“啥意思?”
“我不干,你得伺候我。”
那就伺候呗,多大个事儿,还以为要说什么呢。
张铁军把人抄起来扛着就进了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