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烧刀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章 归来书旧情,酒话供销情,满洲烧刀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那时就对算卦之术有些研究,平日里一有空闲,就会捧着相关的书籍仔细研读,尤其钻研过邵伟华的理论。我觉得他的理论自成体系,很多观点都有独到之处,对我帮助很大。当下见玉珍如此着急,便毫不犹豫地应了她。
我不慌不忙地在桌子上摆好卦象所需的物件,有古老的铜钱,还有写满神秘符号的卦签。我神情专注,双手轻轻拿起铜钱,心中默念着与这柴垛起火之事相关的话语,随后缓缓摇动双手,让铜钱在手中翻滚。接着,我将铜钱轻轻撒在桌面上,看着它们呈现出的排列组合,开始仔细推演起来。
随着推演的深入,我的眉头渐渐皱起,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我缓缓开口说道:“玉珍啊,依这卦象来看,放火的不是一个人。从卦象的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从东北方向来的。而且啊,在放完火之后,他们又返回东北某地去了。”
玉珍听了我的话,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眼睛微微睁大,嘴巴也不自觉地微微张开。她皱着眉头,在脑海里拼命搜寻着与东北方向有关的人和事。她的眼神时而黯淡,时而又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可怎么也想不出会是谁干出这样的缺德事儿。她嘴里还喃喃自语道:“东北方向?我们这平时和东北方向来的人也没啥交集啊,会是谁呢?真是奇怪了。”她一边说着,一边还不停地摇头,脸上的愁容越发浓重了。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每天清晨,阳光都会温柔地洒在这个宁静的小村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袅袅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中升起,鸡鸣狗吠交织成一曲乡村特有的乐章。村头的老槐树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者,静静地见证着村里的点点滴滴。然而,平静的生活就像被一颗石子投入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
直到有一天,村里风言风语传开了。那流言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迅速蔓延。原来是村里有个热心肠的村民,在村外的集市上偶然听到几个年轻人在那里大肆宣扬着一件事。他一听,这事儿和村里之前那场莫名的火灾有关,心里一惊,顾不上手上还没买完的东西,撒腿就往村里跑,一路跑到了玉珍家。
玉珍正在院子里喂鸡,看到这人火急火燎地跑来,心里就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这人喘着粗气,把听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玉珍。玉珍原本平和的面容瞬间变得阴沉下来,气得满脸通红,甚至都能感觉到她脸上的热气。她猛地转过身进了屋子,一把抓起电话拨我的号码,声音都因为愤怒而有些颤抖:“二哥,你说气人不气人,竟然是村干部家那臭小子干的!就因为纪万林跟他爹骂过架,他就来报复。”
纪万林此时正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手里夹着根香烟,听到这话,也是一脸无奈。他缓缓地掐死烟头,轻轻地摇了摇头,那稀疏的头发也跟着晃动起来:“我就跟他爹理论了几句,没想到这孩子这么小心眼。当时我就是觉得他家在分地的事儿上有点不公平,大家乡里乡亲的,我就想着把事情说开了,哪成想会闹成这样。”
玉珍越想越气,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咬牙切齿地说:“不能就这么算了,咱们得找他说道说道,哪能任由他儿子胡来。这要是不把事情弄清楚,以后村里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呢。那火差点就烧到别人家了,万一出了人命,这可怎么得了。”
纪万林叹了口气,那叹气声仿佛把他心中的无奈都释放了出来。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行,玉珍,我跟你一起去,这事儿必须有个说法。咱们都是老实人,但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受这冤枉气。”
两人一同朝着那村干部家走去。一路上,玉珍的脚步又急又快,仿佛每一步都带着她的愤怒;纪万林则走得相对沉稳一些,但脸上也带着一种坚定的神情。村里的其他村民看到他们这架势,都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还在一旁小声议论着。
你想想,人家怎么会承认呢?那村干部在村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就有点自恃清高。他儿子更是被宠得无法无天,平时就爱惹是生非。这会儿要是让他承认自己放火报复,那岂不是打了他和他爹的脸。说不定到时候,他们还会倒打一耙,把责任都推到纪万林和玉珍身上。但纪万林和玉珍可不管这些,他们只想着要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结果呢,那家人得知玉珍两口子听到了对他们不利的传言后,那当家人立刻就跳了起来,满脸的焦急与愤怒。他一把拉住玉珍丈夫的手,眼睛瞪得溜圆,声嘶力竭地起誓发愿道:“兄弟啊,这绝对是有人故意诬陷我家啊!我对天发誓,要是我家做了那伤天害理的事儿,天打雷劈,不得好死!”那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急切。
那当家的老婆也在一旁抹着眼泪,可怜巴巴地拽着玉珍的衣袖,哭哭啼啼地说道:“妹子啊,你可不能信那些道听途说的话呀。我们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哪能干出那种缺德事儿呢。肯定是有人看我们家过得还凑合,眼红了,故意编排这些瞎话来坏我们名声啊。”她一边说着,一边用那粗糙的手不停地抹着眼泪,眼泪顺着脸颊流到了衣领上,把衣领都浸湿了一大片。
他们家的两个儿子也都凑了过来,眼神里满是惶恐和无辜,赶紧帮着父母辩解:“叔叔阿姨,我们真的是好人,我们家从来没做过坏事,你们别听别人乱说。”那稚嫩的声音里带着几丝害怕,害怕玉珍两口子真的相信了那些传言去告发。
那家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劝着玉珍两口子,希望他们千万不要被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所迷惑。
甄玉清在村书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许多年,他为村子里的大小事务不辞辛劳地操持着。他不仅亲自参与了村里土路的修建,还积极张罗着打了几口井,解决了村民们的用水问题。尽管村民们嘴上并没有过多地夸赞他,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地记得他的好。
终于到了卸任的那一天,甄玉清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他仔细地擦拭着桌椅,将每一个角落都擦得一尘不染。然后,他又认真地整理起文件,把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这些文件是他的宝贝一般。
完成这些后,甄玉清缓缓地站起身来,环顾着这间熟悉的办公室。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和心血,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慢慢地呼出,似乎想要把所有的不舍都随着这口气释放出去。
接着,甄玉清走出办公室,与村里的老伙计们一一告别。他们握手、拥抱,彼此之间的默契无需言语。虽然眼神中都流露出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村子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最后,甄玉清转身离去,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但又透露出一种释然。他知道,自己已经为这个村子付出了所有,现在是时候去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生活了。于是,他跟着儿子一同前往宝东,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希望在那里能够安享晚年,过上平静而幸福的日子。
接任的是古英志,众人对他满怀期待,皆盼望他能为这座村落带来些许崭新的变革与发展。毕竟,前任领导已在位多年,众人皆渴望能有一个全新的开端。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年间,古英志的表现着实令人大失所望。他突然间变得昏庸无能,其言行举止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每至晚饭之际,他总会吩咐人准备车送其归家。他却并不急于离去,反倒执意要拉上几位村干部,一同在村部食堂大快朵颐一番,方才心满意足地动身。不仅如此,他对于饮食更是异常挑剔,晚餐时,每一顿都必须有鱼,或清蒸,或红烧,亦或是鱼汤,各种烹饪方式轮番上阵,变着花样儿来。
不仅如此,村里的小卖部简直成了他的私人仓库,他赊账的范围之广令人咋舌。无论是烟酒还是零食,只要他的眼睛看上了,手就会像长了眼睛一样,自然而然地伸过去,将其纳入囊中,完全不顾及小卖部老板的感受。
而他所写的欠条,更是如雪花般飘落,一张又一张,堆积如山。这些欠条仿佛是他肆意挥霍的见证,每一张都承载着他对信用的漠视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时光荏苒,一年转瞬即逝,然而这一年对于村里来说却是异常沉重的。村里的账目上莫名其妙地多出了许多开销,这些开销就像一个个无法解释的谜团,让村民们议论纷纷。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怨气,对古英志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
然而,尽管村民们心中有怨言,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责他。因为大家都害怕得罪他,担心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敢怒不敢言的局面,使得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
村干部这个职位本就不好当,需要承担很多责任和压力。可是像古英志这样当的,实在是让整个村子都受到了伤害,元气大伤。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村民们的利益,也破坏了村子里原本和谐的氛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古英志在这一年里可谓是折腾得够呛,不过好在他的任期终于结束了。接下来,接任他的是李清伟。
李清伟和古英志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古英志行事风格相对保守;而李清伟充满干劲,脑子还特别灵活。
李清伟上任后,立刻展现出了他的行动力。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积极寻找各种项目和投资机会。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带领村民们种植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掌握养殖技术,李清伟还组织大家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他深知只有提高村民们的技能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李清伟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市场价格的波动让农产品的销售面临一定的风险,而一些技术难题也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但是,李清伟从来没有想过要打退堂鼓。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在李清伟的不懈努力下,村子里的情况逐渐有了起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养殖产业也开始走上正轨。村民们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大家都对李清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给村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村子终于走上了正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且说那甄玉清,在宝东住了没多长时间,就又举家迁往了天津那一带。原以为到了大城市,日子会过得更加舒坦自在,却不想,这其中究竟是出了什么变故,两口子竟然没过多久便又折返回来了。
待他们归来之后,便与甄玉清的母亲一同居住,一家人相互照应,倒也其乐融融。只是那老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是一日不如一日。甄玉清夫妇二人对其可谓是关怀备至、悉心照料,但终究还是未能挽留住老人的生命。
那些年的村庄,宛如一艘在时代浪潮中颠簸的小船,时而被高高托起,时而又被重重拍下。村书记们的更替,则如同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人间百态。
其中,有像古英志这样让人无奈的村书记。他或许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使得村庄的发展在他的任期内未能取得显着的突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努力过,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
与古英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李清伟这样带来希望的村书记。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着村庄在困境中前行,为村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他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村庄前进的道路。
而甄玉清的一生,更像是村子发展的见证者。他从年轻时的奋斗开始,经历了村庄的起起落落。他见证了古英志的无奈,也目睹了李清伟的希望。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村庄的变迁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变数。甄玉清在某个时刻离开了村庄,或许是为了追寻更广阔的天地,或许是因为生活的无奈。但无论原因如何,他的离开都给村庄留下了一段空白。
多年后,甄玉清又回到了村庄。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奋斗者,而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归人。他看着村庄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的回忆和情感。老人离世之后,甄玉清就好似突然之间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一般,整个人都变得萎靡不振起来。没过多久,他和他的老伴儿也相继撒手人寰,离这个世界而去了。
最终,甄玉清的人生如同一曲终了的乐章,缓缓落下帷幕。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个人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然而,他留下的故事和回忆,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镶嵌在村庄的历史长河中,让后人在回首时,能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无尽感慨与回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