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丰收之术
半两京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丰收之术,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半两京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农民们好奇地围拢过来,有人忍不住问:";娘娘,这种新稻种,我们普通百姓能种吗?";
";当然可以。";苏锦绣微笑回应,";明年春耕前,农院会在各地设立种子发放点,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农户。不过,想要种好它,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也是建立分院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技术教给更多人。";
";那我家孩子能去学吗?";一位面容黝黑的农妇怯生生地问道。
";只要有心学,农院的大门对所有人开放。";苏锦绣语气温和,";我们还专门设立了贫民子弟助学名额,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仅免除学费,还能获得生活补贴。";
这番话一出,现场一片欢腾。对于这些世代务农的家庭来说,能让子女接受专业教育,学习先进技术,是他们从未敢想的事情。
回京途中,苏锦绣的马车经过一片刚刚收割完的麦田。今年夏收的喜人成果已经显现——那些采用农院技术的农户,收成普遍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
";娘娘,您看那边。";巧儿指着远处的村庄,只见几户农家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喜气洋洋,";听说今年收成好,不少人家都操办了婚事呢!";
苏锦绣看着远处欢庆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改良的农技不仅仅是提高了产量,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回到京城后不久,各地的丰收报告如雪片般飞来。农部尚书赵明远带着一摞厚厚的账册前来拜见,脸上的笑容几乎要溢出来。
";娘娘,今年的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两成有余!尤其是推广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地区,增产更为显着。按此趋势,今年的国库粮食储备有望创下十年来新高!";
苏锦绣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着每个州郡的具体数据。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农院技术推广的成效。
";各地粮价如何?";苏锦绣关切地问道。
";正因丰收,粮价平稳,比往年略有下降,但农民因增产总体收入反而增加。";赵明远回答,";更重要的是,陛下已经下令,将农民的赋税按照往年标准征收,增产部分不额外加税,等于变相让利给农民了。";
这个消息令苏锦绣十分欣慰。增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国库充盈,更在于改善农民生活。只有让辛勤耕种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农业改革才能持续推进。
当日晚间,萧承煜亲临凤仪宫,与苏锦绣共进晚膳。席间,他提及了朝中的最新动态。
";农业改革的成效已经得到朝野公认,连那些一向保守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其价值。";萧承煜眼中闪着赞赏的光芒,";尤其是防蝗和增产这两件事,彻底说服了那些质疑的声音。";
苏锦绣浅酌一口清茶:";农业改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技术的推广、人才的培养、制度的建立,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朕相信你的能力。";萧承煜郑重地说,";朕已经下令,明年起增加农部的预算,专门用于支持农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另外,那些积极配合改革的地方官员,将获得额外嘉奖。";
这无疑是对农业改革的巨大支持。有了朝廷的政策倾斜,改革的推进将更加顺利。
第二天,苏锦绣召集农院和太医院的骨干学生,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成立专门的农医研究院,专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相关药剂研发。
";农与医本就密不可分,良药多出自良田。";苏锦绣环视众人,";新成立的研究院将打破农医界限,集中两方面的人才和智慧,共同研究更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技术。";
学生们对这一创新理念报以热烈掌声。在传统观念中,农业和医学一直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展现了苏锦绣独特的前瞻眼光。
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影响已经远超农业本身,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商贸活动变得更加活跃,因为丰收带来了更多交易;手工业兴盛起来,因为需要更多农具和生活用品;甚至连科举考试的内容都增加了农学相关的题目,反映了朝廷对农业的重视。
而在这一切变化的中心,始终站着那个来自未来的女子——苏锦绣。她用现代知识和智慧,正在改变着这个古老王朝的面貌和命运。
一天傍晚,苏锦绣站在凤仪宫的花园里,望着远处落日的余晖。巧儿匆匆跑来,手中捧着一封信笺。
";娘娘,这是今日刚到的汾西州百姓联名感谢信。他们说,按照娘娘教授的方法,今年的收成是十年来最好的,许多人家还清了多年的债务,有的甚至开始盖新房子了!";
苏锦绣接过信,细细读过那些朴实的感谢话语,眼中泛起温柔的光芒。这就是她穿越至此的意义——用知识改变这个时代,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巧儿,告诉周伯,准备明年的种子改良计划。";苏锦绣坚定地说,";既然今年的夏粮丰收,我们就要为秋粮和来年的春种做更充分的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