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改土奇术
半两京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6章 改土奇术,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半两京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些植物耐盐性强,根系发达,能进一步改良土壤。\"她解释道,\"我们先以这些植物为先锋,为后续粮食作物创造条件。\"
种子播下后,众人只能耐心等待。苏锦绣几乎每日都会来查看进展,观察土壤变化和植物生长情况。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嫩绿的芦苇和碱蓬破土而出,虽然生长不算茂密,但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成功了!\"年轻学生们欢呼雀跃。
苏锦绣却更加冷静:\"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成功是能种出粮食作物。\"
又过了两个月,芦苇和碱蓬已长得相当茂盛。苏锦绣命人收割这些植物,并将其粉碎后翻入土壤作为绿肥。然后,她取出几种耐盐作物的种子,如高粱和特制的耐盐水稻,开始小范围试种。
\"这些种子是我在空间里特别培育的,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苏锦绣对研究小组解释,\"但即便如此,它们的生长条件仍然比普通作物更为苛刻。我们要密切关注,随时调整种植方案。\"
耐盐作物的生长情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每一天,都有专人负责观察记录,遇到问题立即上报。苏锦绣也时常亲临现场,检查土壤和作物状况,及时给出调整建议。
终于,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后,试验田里的高粱和耐盐水稻开始抽穗结实。虽然产量不高,但对于一片原本荒芜的盐碱地而言,这已是奇迹。
\"收获的季节到了。\"秋风送爽的一天,苏锦绣站在田边,满意地看着金黄的谷穗,\"让我们看看实际产量如何。\"
仔细收割和计量后,统计数据令众人振奋:高粱亩产竟达到了一百五十斤,耐盐水稻亩产虽然只有普通水稻的六成,但考虑到这是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已经是极为可观的成果。
\"娘娘,这简直是奇迹啊!\"一位老教习激动地说,\"数百年来,盐碱地一直是农人的噩梦,没想到在娘娘手中竟能产出粮食!\"
\"这只是开始。\"苏锦绣微笑道,\"随着土壤不断改良,产量还会逐年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盐碱地改良的方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了。\"
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轰动。附近村庄的农户纷纷前来参观,亲眼目睹这片曾被视为\"废地\"的盐碱地上竟然长出了粮食作物,无不惊叹不已。
\"锦绣娘娘真是神仙下凡啊!\"一位年长农户感慨道,\"这等荒地都能变成良田,天下再无难种之地了!\"
京畿县令也闻讯赶来,看到实际成果后连连称奇:\"娘娘此举不仅造福一方百姓,更为朝廷开辟了新的粮源,实乃国之大幸!\"
很快,这一消息传到了朝廷。萧承煜亲自率领大臣们前来视察,亲眼见证了盐碱地改良的成果。
\"爱卿此举,不啻为国家开疆拓土。\"萧承煜赞叹道,\"大衍北方有大片盐碱地,若能全部改良,粮食产量将大幅提升,百姓再无饥馑之忧。\"
\"臣妾不敢居功。\"苏锦绣谦虚地说,\"这只是初步尝试,若要大规模推广,还需朝廷支持。\"
\"朕决定,拨款五十万两,专门用于盐碱地改良。\"萧承煜当即决定,\"同时命各地方官府全力配合,务必将此项技术尽快推广到全国盐碱地区。\"
大臣们虽有些惊讶于如此大笔拨款,但见到实际成果后,也不得不承认这项投资的价值。农部尚书赵明远更是激动地说:\"娘娘此法,若能广泛推行,足以改变大衍农业格局,实乃千秋功业!\"
回到农学院,苏锦绣立即着手编写《盐碱地改良法》一书,详细记载了从排水系统建设到植物轮作的全套技术,并配以大量图解,让即使不识字的农人也能看懂。
她还安排农学院学生分批前往各地盐碱区,实地指导当地农户进行土壤改良。这些学生不仅带去了技术,还带去了特制的肥料和耐盐植物种子,确保改良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传技不如传人。\"苏锦绣对前来请教的地方官员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改良土地,更是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地人才,让改良工作能持续进行下去。\"
各地听闻消息后,纷纷派人前来学习。短短半年内,全国已有十多个盐碱严重的州县开始试行改良技术,初步成效显着。
\"娘娘的改土奇术,已在全国引起轰动。\"周伯带来最新消息,\"连向来与我们作对的保守派大臣,也不得不承认这项技术的价值。\"
苏锦绣欣慰地笑了:\"土地是农业的根本。良种配良田,才能充分发挥潜力。这次盐碱地改良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更让朝廷和百姓看到了农学院的价值。\"
\"确实如此。\"周伯点头,\"农学院的声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名学习的人数也大幅增加。\"
\"这很好。\"苏锦绣微笑道,\"知识的力量在于传播。只有让更多人掌握农业技术,才能真正改变大衍的面貌。\"
就在苏锦绣为土壤改良成果欣喜的同时,宫中却暗流涌动。丽妃得知此事后,脸色阴沉。
\"她又立了一大功!\"丽妃咬牙切齿地说,\"此女若再这样下去,后位非她莫属了!\"
身旁侍女低声道:\"娘娘不必着急,奴婢听说太后已经有了新的计划...\"
丽妃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太后之计虽好,但成败未卜。我们还需自己准备后路。\"她沉吟片刻,突然眼睛一亮,\"去给我请江南陈家的人来,我有要事相商。\"
与此同时,苏锦绣正在农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下一阶段的土壤改良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