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山村闲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江北行(二),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溪湖山村闲人,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项英一行人继续行程,随后到达黄花塘江北部指挥部,杨文翰也从定远赶到黄花塘。张参谋长、杨文翰先询问了皖南以及叶挺辞职的情况。然后两人向他详细报告了皖东根据地建设,军队发展情况。新四军刚来时花园口决堤难民众多,新四军竭力救灾,后又组织民众屯垦,赢得了民心,加之国军刚刚溃散、新四军迅速填补了空白,成了沦陷区唯一的中国军队、沦陷区百姓的希望寄托在新四军的身上,新四军协助下当地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减租减息。一系列措施实施后,再加上日军抽调兵力进攻武汉,皖东兵力严重不足,新四军抓住机会得到迅速发展在皖东扎下根来。皖东这里不缺人、一是难民众多,二是本地居民人口基数大。不缺枪,国军溃散时在民间留下众多枪支弹药,秋收过后暂时不缺粮。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无数次的游击作战,日军已被新四军压缩到县城、铁路、公路沿线,不敢轻易出击。

张、杨两人都认为现在能阻碍新四军发展一是基层军官、有经验基层骨干严重不足,影响战斗力。皖南教导队的到来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部队需要发展,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二是钱粮问题,新四军来皖东救灾完成时,就迅速组织屯垦,抢种,补种粮食作物、辅粮作物,同时筹集资金购粮,才勉强应付到秋粮入库。秋收过后新四军加大了屯垦规模抢种冬小麦,积极备荒。江北技挥所还积极发展小工业,工商业拓展税源,但无奈时间太短,总体上钱粮食的问题会制约新四军的快速发展。

皖东根据地的迅速发展让项英深切感受到敌后战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新四军面对的问题也不少。

在黄花塘项英、张云逸、杨文翰、周子昆开会商议,李振华列席、并担当记录。

项英通报了总部新四军向北、向东发展的战略,同时陈述了陈 毅、高 亭的意见。《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油印本也发给张、杨二人。两人仔细看完文章,不约而同的看向李振华。两人都是李振华的老领导,以前也对他很是看重。李振华被两人看的都不好意思了。

杨文翰打趣他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大家哈哈大笑。进入正题大家都表示拥护总部的战略,三人商议大别山向桐柏山方向发展,皖东向苏北、山东挺进,江南部队向苏州、上海方向发展,相机越过长江向苏北发展,与江北部队会师,再向北进入山东沂等区域发展,与华北八路军打通联系。

项英谈到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张、杨认为皖东建立分校势在必行,鄂豫皖也有必要。同时提出皖南根据地按计划是要慢慢撤离的话,是否有必要皖南建校,这会增加撤离的风险。而且在皖南也不好开展政治教育。不如干脆建到江北指挥部这边,可以就地培养干部。项英认为盱眙这边风险也很大,心中思虑如果能在山东山区扎下根来,那里才是办校的好地方。

杨文翰提议,学校分为三部分,基层军官培训在大别山,中高级军官培训江北指挥部,技术兵种在皖南建校培养。皖南分校以教导队的形式存在,皖南有个好处是离华东近,知识青年多,可以多吸引一些人才,为新四军多输送些新鲜血液。这类学校的规模就不会太大,避免引起日军或国军的注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讨论大家均表示同意。接着大家又讨论具体执行北上任务部队,把方案大纲确定了下来,皖东北上苏北、山东的部队规模确定为三个主力团,三个主力团走后皖东会重新组建这三支部队。

项 英交待杨文翰,向苏北、向山东发展的工作要落在他的身上。任务很艰巨,他要有思想准备。他这个开路先锋做好了,我们新四军的发展前景就打开了。山东还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据去延安的黎玉书记介绍,人数有三万余人,但没有经过正式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弱。也急需正规部队过去。

杨文翰道:再困难也没有在赣东北打游击困难,只要有了方向,我们不断努力总会有一天成功的。

项 英笑了,拍了拍杨文翰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文翰又道:首长,能不能把李振华留下来给我当参谋,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而重大,又是李振华提议的,我想他应该会有很多发展的思路。

项 英最终同意了杨文翰的要求,把李振华留在了江北指挥部。。

项英在黄花塘只呆了两天就启程回皖南,经黄山至柘皋河,乘汽艇过巢湖到达翠屏山,经无为过长江,一路风餐露宿。11月12日终于返回皖南军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网游:转职箭神,普攻暴击带分裂

二维叶

末世重生:拥有系统后全家无敌了

石阿屁

全民领主:亿万虫族,我即是天灾

星空剑仙

开局剑落南海,我布局天下九洲

当时明月犹在

普通人的快穿学无止境

麽麽茶

综影视知名贤惠人小秦氏穿越之旅

凹凸曼打小孩子